东向大海-探海(广播电视文艺奖·广播电视艺术·录音艺术)

新蓝云  

12-21 15:42

原创
https://hw-v.cztv.com/cztv/vod/2023/12/21/66f068197fc54693a8ddc44e726ea7cc/h264_1500k_mp4.mp4_playlist.m3u8

东向大海·探海

广播电视制作艺术(录音

 

 

录音制作方案及艺术特点

 

 

浙江广播电视集团

广播电视制作中心

 

系列纪录片《大海》全景式反映中国东部海洋地理优势、文化底蕴、民俗风情,呈现东海传统人文历史和当代商业文明,展望未来海洋经济宏伟蓝图。拍摄手法上通过“天上宏观视角”“水中微观视角”“地上中观视角”全方位地展现东海新时代发展新貌及东海人的当下生活。本片以航拍视角集中呈现绿色发展理念下,东海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,具体包括东海港、东海油气、东海桥、东海船、东海新兴大制造等。 

第二集《探海》,摄制组深入秘境,在创作过程中,以最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,在近海和远海各个鲜为人知的领域,记录人类为海洋生物种群起死回生所做的努力,展现东海自然资源修复的艰难历程,以一系列东海人护海、养海、牧海的故事,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道。

一、声音设计概述

在声音创作方面,《东大海·探海》为三维声制作格式,使用杜比全景声渲染器DAPS进行制作,在制作过程中将声音信号按照对白、同期采访、动效、特殊音响效果、拟音音效、环境及音乐类别。


二、对白处理

在对白的处理中,将声音信号分为解说同期采访类,分别进行音色归一化处理、清晰度调整,再经由统一母线进行响度控制。同期采访部份,均为机头话筒拾取到的同期声音信号,由于拍摄环境处于海上船舶中,串入一些海浪、船舶发动机轰鸣等较为嘈杂,同期声的信噪比较低,对其统一进行低频衰减和降噪处理。

三、拟音及音响效果处理

在音效的处理方面,本片中有大量的轴向运动镜头,这也为声音后期制作提供充足的创作空间,使画面更加真实并更具有运动感。突出三维声制作优势,配合画面进行大量3D声像自动化处理,找准细节开启创作空间。

同时,针对片中特色场景进行声音设计,对文蛤摩擦、开壳、在水中与泥沙混合相融、喷射气泡及青占鱼甩尾等特殊物件进行了拟音处理。


如图5所示,画面为成吨重的青占鱼从捕捞网向四面八方散落,青占鱼充满活力,拍打鱼尾。这是影片中十分有冲击力的一个画面,优秀的声音设计即可让整段影像更具表现力。如图4所示,将拟音所得大量声音素材叠加使用,并赋予声音对象作大体量3D Panner,塑造庞大、由中心向四周、顶部迸发的强烈视听体验。

四、环境音效处理

本片声音创作以塑造“极具沉浸感的三维声声场”为总体思路,以“真实性”为主要原则,同时突出声音细节,确保声音制作质量,即在“质”上保持声音形象“多元化”、在“量”上保证声音素材“丰满化”,质朴、自然、本真、纪实。

由于本片在前期拍摄时客观原因,同期声音素材仅用机头话筒拾取,一些水底防水镜头甚至没有拾取声音,无法满足创作需要。同时三维声所属3D空间充满声音设计想象空间,因此在声音后期制作时着重环境层进行声音设计,将环境细分为环绕声平面、环绕声前、后、高度空间及三维声球面几个类别。

在制作过程中,选用了大量环境素材以匹配三维声和画面的需要。在创作时环境素材大体分为两大类:环绕声素材以及立体声的素材。将没有明确声音指意的环绕声素材使用上混插件(Nugen Halo Upmix)上变化为7.1.2的素材铺底;将有明确环境元素、声音细节的环绕声素材直出。在实际制作过程中,完整的三维声素材缺乏可变性,若跟随画面变化大范围交叠使用,则声场趋于不稳定性。将立体声素材又根据不同的需要分为:前Front、后Back、顶Top三类,将中置声道留给人声及特殊音响效果,通过对素材的叠加和处理,三组立体声进行比例调整,塑造一个可控的自然环境声场。

五、音乐处理

在音乐的处理上,侧重音乐的叙事性及情绪渲染功能。每段音乐即是一个故事,将不同层次内容进行区分同时整体又融合、贯通。

其次,注意语言与音乐的平衡关系。由于本片是以解说为主的纪录片形式,又存在大量丰满而突出的音响效果,制作时既想确保语言的“可懂度”、“清晰度”,又想尽量保留音乐频响和动态范围,尝试提升音乐声像定位高度,通过三维声声场塑造,使整体融合而清晰,为观众呈现带有“包围群感”和“细节质感”的听觉体验。



郭郑姗